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學術活動

首頁 / 最新消息 / 學術活動
::: :::
日期:2025-10-20

【專題演講】

金在湧教授(韓國圓光大學國文學系名譽教授)

 

講題兩次世界大戰時期世界文學的不均衡性與東亞殖民地文學

主持人崔末順教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時間20251027日(一)15:00-17:0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

 

演講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現代造成致命打擊,其結果促使法西斯主義擴散。為應對這一局勢,1935年巴黎舉行了「文化護衛國際作家會議」,隨後在1937年的西班牙,又舉辦了拉丁美洲及黑人作家參與的反法西斯作家會議。這一國際聯盟的背後有共產國際的影響,其訴求是以反法西斯文化而非無產階級革命來凝聚全球知識分子。

然而,這一潮流將帝國主義問題置於次要位置。英國作家福斯特(E.M. Forster)意識到了帝國主義的矛盾,但不得不將應對法西斯主義置於優先地位。相比之下,拉丁美洲與黑人作家則在歐洲法西斯主義中發現了種族主義與殖民壓迫,提出了新的問題意識。古巴的吉揚(Guillén)與美國的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將法西斯主義視為種族主義暴力,並批判日本的殖民侵略,認為其與此相連。

  來自英國殖民地印度的阿南德(Mulk Raj Anand)在反法西斯運動中一方面與之聯合,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英國帝國主義的矛盾。他批判帝國主義,同時需要與英國的進步力量合作,最終在反帝國主義與反法西斯之間經歷內在的矛盾。

  東亞的情況則更為複雜。由於日本本身就是法西斯國家,殖民地文學創作者不得不以「反帝國主義」而非「反法西斯」為中心展開抵抗。朝鮮的尹東柱在日本「內鮮一體」政策下經歷語言與身份認同的壓抑,選擇了反帝國主義的抵抗之路。他重視的是為朝鮮獨立做準備的現實實踐,而非國際反法西斯聯盟。

  總之,世界文學的反法西斯運動反映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問題意識,而對非西方殖民地地區的作家而言,則留下了「反帝國主義」這一不同層面的課題。當代對東亞殖民地文學的研究,需要意識到這種世界文學的不均衡性,並在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結構中重新解讀。

 

主辦單位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back to top
台灣文學學報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