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實習專區

首頁 / 應用中文學分學程 / 實習專區
::: :::
日期:2025-11-17
1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老店鋪的那些二三事——臺北城文化走讀側記

:周湘庭/攝影:島內散步、袁亭雅、周湘庭

 

20251111日,應用中文學分學程帶領同學們走出課堂,從西門出發,踏上一場城市文化走讀之旅。這場名為「臺北城:老店鋪的那些二三事」的文化走讀活動,由西門站啟程,途經西門紅樓、中華商場舊址、中山堂、東一排骨、金陵酸梅湯、臺北郵局等地點,最終抵達北門。在初秋微涼的街頭,同學們以雙腳丈量城市,在老店與舊址的故事中,品味臺北城古老的餘韻,這些仍亮著燈的老字號,正是臺北歷史記憶的守護者。

 

應用中文學分學程致力於將中文學科的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鼓勵同學們將課堂所培植的文學涵養、語言技巧靈活應用於編輯、採訪、報導、文創等多元領域。學程設計的理念強調,中文系的專業不只停留在書齋與經典之中,更應走入街巷,觀察當代生活,記錄真實故事。透過文化走讀的田野實踐,同學們能夠親自感受城市的溫度,學習如何觀察、捕捉細微的動人之處,並運用文字書寫下所見所聞。

 

在與店家、在地文史工作者的對話中,理解如何將學術知識轉化為貼近大眾的文化敘事,這不僅是一場知識的應用,也是人文關懷的實踐。在張堂錡老師的精心規劃下,這次走讀活動有了清晰的脈絡與深刻的意義。老店鋪不僅是商業空間,更是承載著時代記憶、人情故事與生活智慧的文化場域。從官方的歷史建築到民間的市井店舖,藉由瞭解臺北的文化保存與地方敘事,串聯起臺北城變遷的軌跡。

 

走讀的起點為西門紅樓,這座日治時期所建的八角樓建築,臺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其獨特的八卦造型與紅磚外觀,象徵著東西文化的交融。如今的紅樓已轉型為文創展演空間,仍然承載著過去市民生活的光景。離開紅樓,同學們來到中華商場舊址,雖然商場建築早已拆除,但透過工作人員的解說,依舊能想像當年商場如何作為移民們的鄉愁與生計寄託。每一間小店都是一個家庭的故事,交織著日常生活與歷史記憶。走讀的路線繼續延伸至中山堂,這座日治時期的「臺北公會堂」作為光復後重要的集會、展演場地,見證了臺灣近代史的許多重要時刻。

 

走讀途中,同學們也品嚐了金陵酸梅湯,在臺北悶熱的氣候下,酸梅湯不只是解渴,更是一種飲食智慧的延續,是屬於老臺北的生活節奏。沿途又經東一排骨,由於過去能預定多人份便當的店家不多,東一排骨除了是公家機關的堅實後盾,也是市民、學生們觀察社會動向的風向標。最後來到臺北北門郵局,初為日式木造二層的樓房建築,建築風格將希臘古典與20年代流行的樣式融為一體,不只是保存十分完整的古蹟也是貼近民眾生活的角色。

 

這場走讀除卻文史導覽,也是一場感官體驗與情感的共鳴。同學們不只是聆聽講解,更親自感受空間的氛圍,細品傳統的滋味。這些實質經驗,讓同學們重新思考「傳統」的意義。在快速變遷的當代社會,「傳統」與「過時」常畫上等號,急於擁抱新潮,卻忘記回望來時的路。然而,這些仍屹立的老店鋪與古蹟,見證了傳統不是僵固的痕跡,而是活態的傳承。它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吸取新的元素,也保留核心的意義,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與時俱進與文化記憶間的平衡。

 

當走讀活動在北門畫下句點,同學們能對臺北這座城市有深切的理解。除了高樓大廈與快速的生活步調,城市中依舊有願意慢下來、願意堅持、傳承的所在。生活不只是追逐新潮,也可以是品味經典。應用中文學分學程透過這場走讀,讓同學們能以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城市,用更溫柔的筆觸書寫文化實踐。這些看似微小的存在,聯繫起來,正是臺北城溫潤的歷史特質。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