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中國古典詩學新視域三講
第一講(2023年12月11日)
〈找回被冷落的「賦」義——重構中國古代詩歌「敘述學」芻議〉
這一主題針對詩學史長期重比興而輕賦,進行批判而提出詮釋視域轉向。其實《詩經》三百篇多賦而少比興,賦法才是中國詩歌最常用的表現方式,意義非常複雜;過去學者多不解其真義,只重比興而忽略賦。但是杜詩極少用比興而多用賦,卻成為最偉大的詩人。因此我們必須找回被冷落的「賦」義,重構中國古代詩歌「敘述學」。
第二講(2023年12月15日)
〈以史解詩而詩意亡——重構中國古代詩歌適切性的「詮釋學」〉
這一主題針對古典詩學發展到清代,延續至於當代,都以史解詩。不少學者詮釋詩歌,往往未能對詩歌原典直接反覆閱讀,用心「興感」,體會真正詩意;只是堆砌文獻,詳作考證,而以考證所得的史事,由外植入詩內,穿鑿附會以解詩,全無適切有效的詮釋方法;真正的詩意卻因此銷亡。我們必須解構清代以降,這種長期僵固的詩學,重構適切性的詩歌「詮釋學」。
第三講(2023年12月18日)
〈中國古代「詩用」之美——重構中國古代詩歌的「原生性美學」〉
這一主題針對近現代,學界所襲用的美學進行反思批判。朱光潛以降,長期受西方形式主義美學的影響,只從「直覺」講美;美就只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直覺感受。學者往往襲用這種從西方移植的美學,以詮釋中國古典詩歌之美;但是中國古典詩歌多以 用 為義,其「美」不適合以「直覺」去詮釋。我所建構完成的「中國詩用學——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行為詩學」,其中還留存一個尚未處理的問題:「詩用」有何不同於西方形式主義美學?那就是中國古代「原生性
」的美學。這種美學有何特質?絕非直覺審美客體表象的形式之美,必須轉從人於社會文化存在情境中,互動行為所表現的「人格美」與「倫序美」,而重構中國古代詩歌的「原生性美學」。
請同學至,這個超連結報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