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鷗教授(1907-2002)講學七十年,自1956年任教於本系,1979年榮退,一生作育英才無數。王夢鷗先生治學嚴謹,見存著作有專著三十種,論文九十三篇,為學術界留下珍貴而豐富的遺產。為求彰顯先生的成就,以為後學的楷模,本系於2005年成立「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以表緬懷之意。
為落實講座精神,本系每年邀請一位國內外著名學者,舉行三場公開學術講演,至今已邀請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周質平教授、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陳思和教授、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傅熊教授、南京大學中文系莫礪鋒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王德威教授、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系倪豪士教授、香港教育學院人文學院院長陳國球教授等蒞臨主講,獲得學界熱烈的迴響。
今年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丁邦新教授擔任講座,丁邦新教授1961年考入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從董同龢先生研習語言學,1966年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受教於李方桂先生,1986年當選為第十六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93年獲推舉為國際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並繼呂叔湘、周法高兩位前輩之後,獲得美國語言學會推舉為榮譽會員。丁邦新教授為語言學權威,治學嚴謹,視野宏大,尤其由文學入於語言學,既具文學感性情懷,又有語言學理性分析的敏銳眼光,學養豐厚,又饒富文人雅度,於人於學皆為學者典範。清儒顧炎武言「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答李子德書〉)段玉裁言「音韻明而六書明,六書明而古經傳無不可通。」(《說文解字注附六書音均表.寄戴東原先生書》)其實不僅可供經義考據之用,聲音為我們開啟一條觀察多采世界,了解不同文化、不同風情的門徑,丁邦新教授正是為我們開門的指路人。此次安排三場演講,講題分別為「中國語言與文學相關的幾個問題」、「研究漢語詞彙的趣味」,以及「半個古典詩人的獨白:談詩律和創作」,從語言學的角度,將其在文學、文化,以及創作上獨到的心得,向我們展示,也提供我們跨越學科的思考,以及融通中西的視野與眼光,(日)空海《文筆眼心抄》中〈凡例〉第一條「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後始有調。用意於古人之上,則天地之境,洞焉可觀。」丁邦新教授無疑為我們揭示了格調,指引一條洞悉天地之境的方向,有幸邀請丁邦新教授蒞校指導,誠乃無上之光榮。
三場演講精彩生動,座無虛席,深獲好評,本系將講演謄錄成文字,經丁邦新教授修潤校訂之後,結集成冊,希望藉由文字的傳播與交流,擴大影響層面,激盪學術的發展,使未能與會之學人可以深入丁邦新教授治學心得,也藉以告慰王夢鷗教授一生薪傳學術的志懷。
陳逢源書於指南山麓中文系 20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