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演講集

首頁 / 主要業務 / 學術成果 / 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演講集
::: :::
日期:2020-04-20

序1

    王士元教授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北京大學榮譽教授。其研究的領域為語言學,但他並不是一位傳統的語言學者,而是一位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者。王教授的研究團隊結合了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和電腦科學家,在共同興趣的驅使下,一起探討語言起源與語言分化,可說是當代人文學科與科學結合的最佳例證之一。

    由於科學證明如果一個人勤於鍛鍊肌肉,那麼他的肌肉便會變得強健結實;同樣的,如果一位鋼琴家經常在鍵盤上彈奏,他大腦中控制手指頭的運動皮質,也一定比一般人來得碩大。如果這是一個事實,那麼一直在使用語言的人們,也應該受到語言的影響,而形塑出不同的大腦特質。究竟語言如何的影響大腦結構,不同的語言是否會造成不同的結果。由於對這些層面的好奇,王教授展開了他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

    這些研究的成果,王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在2017年的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中為我們展現出來,現在王教授根據那三場講座的內容修改而成以下的論文,讓聽過的同學溫故知新,也讓沒有聽到講座的老師與同學同沾法喜。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涂艷秋

 

                               序2                             

                                                     

一個講漢語的人跟一個講英語的人,大腦裡面的結構居然不一樣!為什麼?人類語言在何時產生?如何形成認知與系統性?世界上的語言有幾千種,我們根據哪些條件來區分不同語系以及哪些方言?在失語症與失智症罹患比例日趨增加的今日,我們該如何清楚認知與預防?「用進廢退」此一觀念也適用於人腦和語言發展嗎?以上種種關於語言的生發與演變的問題,牽涉到語言學、人類學、遺傳學、考古學、腦神經醫學、心理學以及電子工程資訊等相關專業領域,在台灣的語言學研究雖也見到跨領域的結合與共構,但多數仍屬於各自研究發展卻缺乏系統性的整合與理論性的研究

2017年的秋天,政治大學中文系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邀請到成功整合以上各領域且提出成系統理論的中研院王士元院士,於10月13日至10月18日,以『「言」是何物?』為主軸,分別進行「語言湧現與人類演化」、「語言的分類標準及多樣性」、「認知的形成與消失」三場演講。報名聽講人潮踴躍,與會者包括中文系、英文系、語言所、華語文博碩士學位學程以及資訊工程研究所的師長與同學們,王院士以深入淺出方式,列舉出一項項科學實驗數據與語言材料實例,娓娓道來,信而有徵,聽眾們無不嘆服。

王院士在演講中曾經談到為何說漢語和說英語的人大腦結構不同?「每個人的大腦都受到語言影響,行為、聽覺、視覺等等都跟語言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為說漢語和說英語的人大腦的結構不一樣,所以他們的行為就不一樣。行為又受到文化影響,文化改變了,行為跟著改變,行為改變,語言也跟著變。」[1]如此表面看似淺顯尋常的道理,卻是王院士浸淫語言學、人類學、遺傳學、考古學、電子工程資訊學科多年,不斷研究腦波與語言訊息的生發與連結後的珍貴智慧結晶,其中蘊含著不簡單的平常。放眼當今全球的華人語言學家,能從容冶煉鎔裁各專業領域知識,信手拈來者,也僅王士元先生一人而已。

以往的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會後演講集,多以演講者口述時的逐字稿呈現,此次為體現王院士演講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改以論文形式出版,使得這本演講集無異於論文集。如果錯過了王院士2017年在政大的精彩演講,閱讀這本演講論文集,將讓您獲得豐沛的收穫!

2018年6月7日宋韻珊謹識於國立政治大學

 

[1] 引自王士元院士演講「言」是何物?─「認知的形成與消失」內容。

相關檔案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